精品99久久久久久不卡|87福利电影欧美日韩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视频|国产片婬乱18一级毛片视頻|免费高清无码视频-雨林AV

您好,歡迎訪問廣東華坤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官網!

新聞資訊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新聞資訊 >> 行業資訊

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行業發展全景分析

作者:華坤新能源 時間:2025-07-12 閱讀數:1273

中國儲能行業在2025年上半年經歷了深刻變革與快速發展,政策環境、技術路線、市場格局和國際化程度都呈現出新的態勢。本報告從政策變化與市場推動、技術發展與產業鏈動態、新產品亮點與未來趨勢、海外市場布局與出口狀況四大維度,全面剖析上半年儲能行業發展狀況,旨在為行業參與者提供全景式的分析參考。報告顯示,在"136號文"取消強制配儲的政策轉向下,行業正從規模擴張向價值深耕轉型;314Ah大電芯加速普及,500+Ah產品密集發布,液流電池等長時儲能技術商業化提速;同時,上半年中國企業斬獲海外訂單突破124GWh,中東市場成為最大黑馬。在政策洗牌與技術內卷的雙重考驗下,中國儲能產業正加速從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躍遷。

一、政策環境變革與市場發展態勢

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行業迎來了政策環境的重大轉折,這一轉折正在深刻重塑行業發展邏輯與市場格局。2月9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的《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簡稱"136號文")正式終結了實施八年的強制配儲模式,明確規定不得將配置儲能作為新建新能源項目核準、并網、上網等的前置條件。這一政策調整如同"尖刀直戳儲能行業兩大'軟肋'":一方面叫停"強制配儲",直擊儲能裝機非正常的高速增長;另一方面推動新能源全量上網,直擊儲能電站利用率低問題。

    (1) 政策轉向的市場影響:強制配儲政策的取消導致行業短期陣痛,2025年第一季度電化學儲能新增裝機量同比首次下降,反映出投資方對收益不確定性的謹慎態度。據行業估算,2024年全國電化學儲能平均利用指數僅為41%,意味著近六成的儲能設備處于閑置狀態。然而,政策轉向也倒逼行業探索更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推動儲能價值從"政策套利"向"市場套利"轉變。在強制配儲時代,儲能系統往往淪為滿足并網要求的"花瓶",而新政實施后,儲能項目必須通過市場機制證明其經濟性,這促使行業加速探索峰谷套利、容量補償、輔助服務等多元化收益模式。

    (2)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繼136號文之后,4月2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聯合發布《關于全面加快電力現貨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發改辦體改〔2025〕394號),要求2025年底前基本實現電力現貨市場全覆蓋,全面開展連續結算運行。6月28日,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啟動連續結算試運行,交易范圍覆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五省區,注冊主體數量超過22萬個。電力現貨市場的全面鋪開使儲能電站真正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價值變現,在現貨市場環境下,儲能系統可以通過峰谷價差套利、容量補償、輔助服務等多種渠道獲取收益。

    (3)分時電價機制改革: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國已有18個省市自治區調整分時電價政策,將工商業用戶分時電價計價基礎調整為以購電價格為基礎。這一調整使得電價波動更加明顯,為儲能創造了更有利的市場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各省對政策轉向的反應存在明顯差異:內蒙古、新疆已出臺省級配套方案,而山東、廣東等地仍在征求意見階段;部分省份如貴州、云南仍保留配儲比例要求(裝機容量10%以上),反映出區域電力供需差異對儲能配置的實際需求。

    (4)儲能安全監管趨嚴:4月21日,華東能源監管局發布的《電力與電化學儲能電站的本質安全提升工程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被稱為儲能行業"最嚴安全令"。該文件為儲能安全劃定了明確紅線:嚴禁一年內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的單位參與電化學儲能電站建設;2025年底前,對不符合國家儲能電池等相關產品及系統的強制性標準的、不符合消防系統建設要求的,責令立即停止運行;2026年1月起,新建電化學儲能電站必須經電池質量抽檢、消防系統等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運行。

表:2025年上半年影響儲能行業的主要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發布機構發布時間核心內容行業影響
136號文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2025年2月取消新能源項目強制配儲要求終結八年強制配儲模式,促進行業市場化轉型
394號文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國家能源局綜合司2025年4月要求2025年底前實現電力現貨市場全覆蓋推動儲能通過市場機制實現價值變現
《本質安全提升工程工作方案》華東能源監管局2025年4月設定儲能安全紅線,強化驗收標準提高行業安全門檻,加速低質產能出清
《新型儲能安全技術規范》多部門聯合2025年6月實施消防系統成本占比不低于5%,熱失控預警30分鐘強制安全標準,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

盡管政策環境變化帶來短期調整,但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市場仍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據CESA儲能應用分會產業數據庫統計,2025年上半年,國內新型儲能新增裝機達21.9GW/55.2GWh,同比增長69.4%(功率)/76.6%(容量)。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裝機高峰明顯前置,5月儲能新增裝機較之去年同比大增超過300%,而6月新增裝機4.1GW/10.3GWh,同比-31.2%(功率)/-19.3%(容量),環比-53.2%(功率)/-54.1%(容量),這一異常波動主要源于136號文以2025年6月1日為節點,劃定存量項目及增量項目納入機制電價,導致"5.31"節點出現搶裝現象。

    (1)應用場景分布:從應用場景看,電網側儲能主導地位進一步鞏固,新增裝機14.2GW/32.9GWh,同比增長65.5%(功率)/61.7%(容量),規模占比64.9%(功率)/59.6%(容量)。電源側儲能新增裝機5.8GW/17.8GWh,同比增長68.5%(功率)/104.7%(容量),規模占比26.7%(功率)/32.2%(容量)。用戶側儲能雖然規模占比仍較小(8.4%功率/8.2%容量),但增速最為亮眼,新增裝機1.8GW/4.5GWh,同比增長109.6%(功率)/103.0%(容量)。在用戶側領域,工商業儲能表現尤為突出,新增裝機1.4GW/3.4GWh,同比增長66.10%(功率)/58.39%(容量)。

    (2)區域發展格局:從區域分布看,云南、新疆、河北、山東等省份領跑全國儲能發展。云南新增裝機4.23GW/8.46GWh,占全國新增裝機的19.4%(功率)/15.3%(容量),居全國首位,主要為電網側項目。新疆新增裝機2GW/8.03GWh,占比9.2%(功率)/14.6%(容量),新增容量規模居全國第二,主要為電源側項目。江蘇、安徽兩省用戶側儲能新增裝機位列全國前二,分別為356.8MW/889.5MWh、224.3MW/526.2MWh。

綜合來看,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行業在政策環境劇變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但增長動力正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隨著電力現貨市場建設的全面推進和分時電價機制的深化改革,儲能行業將迎來更加市場化、規范化的發展新階段。

二、技術創新與產業鏈發展動態

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行業在技術領域呈現出加速迭代的態勢,各技術路線競相突破,產業鏈格局深度調整。從電芯到系統,從鋰電到替代技術,創新活力持續迸發,推動行業從同質化競爭向差異化發展轉變。這一時期的技術革新不僅提升了產品性能,也重構了產業競爭格局,為下一階段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1)大容量電芯的軍備競賽:2025年堪稱500+Ah儲能大電芯量產元年,頭部企業密集發布并量產新一代大容量產品。6月5日,陽光電源宣布684Ah大電芯發布即量產;6月10日,寧德時代宣布量產交付下一代大容量儲能專用電芯,587Ah電芯;億緯儲能628Ah超大電芯Mr.Big也已在24年末或25年Q1批量交付。此外,海辰儲能587Ah、國軒高科588Ah、遠景500+Ah、蜂巢684Ah等儲能大電芯都將在2025年實現量產交付。這場大容量電芯的軍備競賽源于市場需求與技術突破的雙重驅動:與傳統280Ah電芯相比,314Ah及以上電芯能夠減少電芯數量,提升能量密度,降低BMS(電池管理系統)的復雜性,并且在后端集成領域簡化裝配工藝,大幅節省土地基建和集裝箱等成本投入。數據顯示,314Ah電芯已快速取代280Ah成為市場主流,滲透率已達52%。

    (2)短刀電池技術:蜂巢能源發布的短刀電池儲能系統在2025年上半年已獲得2.1GWh海外訂單,覆蓋歐洲、中東非和亞太區域。其創新的"熱復合飛疊工藝"將電芯內部溫度控制精度提升至±3℃,相較傳統方案降低78%熱失控風險。通過車規級制造標準(潔凈度萬級、銅異物檢出率100%),該技術使儲能系統壽命突破12,000次循環,在電網側可支撐20年穩定運行。在場景應用層面,電力儲能領域推出的325Ah液冷系統實現單集裝箱9MWh能量密度,較傳統方案提升40%;工商業場景的99kWh一體柜支持最大2MWh并聯擴容,空間利用率提高30%;家庭儲能產品厚度壓縮至66mm,成為全球最薄家用解決方案。

    (3)鋰離子電池:2025年上半年新增投運的儲能項目中,磷酸鐵鋰電池儲能新增裝機20.58GW/48.52GWh(含混合儲能項目中磷酸鐵鋰電池儲能部分),規模占比94.21%(功率)/87.95%(容量),依舊占據絕對主導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固態/半固態電池儲能開始小規模應用,上半年新增裝機111.6MW/221.8MWh,包括浙江龍泉半固態儲能電站項目(二期100MW/200MWh)、國能青海100萬千瓦風光儲項目(1.37MWh/2.04MWh半固態電池儲能)等示范項目。

    (4)液流電池:2025年上半年全國共有17個液流電池儲能相關項目新增投運,新增裝機達336.9MW/1544.7MWh,規模占比1.54%(功率)/2.80%(容量)。其中規模較大的項目包括:三峽能源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庭光伏配套200MW/1000MWh全釩液流儲能項目、大唐中寧200MW/800MWh共享儲能項目100MW/400MWh全釩液流電池儲能項目。云南省能源局明確表示,為考慮新型儲能技術多元化,短時與長時結合發展,下一步集中共享儲能項目以全釩液流為主,發展部分壓縮空氣儲能,原則上不再新建磷酸鐵鋰共享儲能項目。

    (5)壓縮空氣儲能:2025年上半年新增裝機達260MW/1640MWh,占比1.19%(功率)/2.97%(容量)。典型項目包括新疆阜康100MW/1000MWh壓縮空氣儲能電站、大唐中寧200MW/800MWh共享儲能項目100MW/400MWh壓縮空氣儲能電站等。飛輪儲能也在特定場景取得進展,10MW以上飛輪儲能項目加速投運,山西翼城50MW/0.43MWh獨立混合調頻儲能電站等多個項目推動飛輪儲能上半年新增148MW,功率規模占比0.68%。

    (6)熱儲能:2025年上半年新疆吐魯番1GW光熱+光伏一體化項目、金塔10萬千瓦光熱發電示范項目等多個熔鹽儲熱項目相繼投運,新增裝機達291.1MW/3145.8MWh。與此同時,全國首個"20MWh新型填充床儲熱系統"輔助調峰項目也正式投運,豐富了熱儲能的技術路線選擇。

    (7)混合儲能系統:2025年上半年混合儲能新增裝機達3.2GW/8.2GWh,規模占比14.60%(功率)/14.86%(容量)。國能大柴旦100萬千瓦風光儲項目200MW/800MWh配套儲能電站技術路線多達7種:集中式和高壓直掛式磷酸鐵鋰電池、鈉離子電池、半固態磷酸鋰電池、鈦酸鋰電池、全釩液流電池、超級電容、磁懸浮真空飛輪儲能。國家能源蓬萊發電有限公司101MW/205MWh儲能電站項目也實現了磷酸鐵鋰電池、鈉離子電池、全釩液流電池、飛輪這4種技術路線的融合。

表: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行業主要技術路線新增裝機情況

技術路線新增裝機功率新增裝機容量功率占比容量占比代表項目
磷酸鐵鋰電池20.58GW48.52GWh94.21%87.95%全國多個項目
液流電池336.9MW1544.7MWh1.54%2.80%新疆吉木薩爾200MW/1000MWh
壓縮空氣260MW1640MWh1.19%2.97%新疆阜康100MW/1000MWh
飛輪儲能148MW-0.68%-山西翼城50MW/0.43MWh
熔鹽儲熱291.1MW3145.8MWh1.33%5.70%新疆吐魯番1GW光熱+光伏項目
鈉離子電池36.3MW71.3MWh0.17%0.13%云南文山丘北20MW/40MWh
固態/半固態111.6MW221.8MWh0.51%0.40%浙江龍泉100MW/200MWh

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系統集成環節有27個新簽約、開工、投產項目,計劃總投資額合計超550億元。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競爭格局:央國企(如中能建、中車儲能)依托資源整合能力大規模擴張產能;儲能系統集成商(如海博思創、沃太能源)依托技術積累占據細分市場,進一步擴充產能;電池企業(寧德時代、蘭鈞新能源等)加速向下游延伸,通過自建系統集成產線實現"電芯+系統"垂直整合;此外,新進入或跨界企業達10家,包括新成立的液流儲能企業、通信設備企業跨界(如中貝通信)等。

    (1)區域布局:長三角(江蘇、浙江)占比近三分之一,依托風光配儲、工商儲需求,以及出口便利性,儲能產業正加快集聚。云南省依托綠電資源(水電、光伏)及電價優勢,吸引海博思創、沃太能源等企業布局。國內東西部建廠邏輯出現分化:西部區域更多受資源、市場、政策影響,土地與綠電成本低,且有大量儲能項目建設需求,產能通常服務于本地某個大型項目;東部區域已形成產業集群,資源整合能力較強,且利于出口輻射全球。

    (2)安全標準提升:2025年6月實施的《新型儲能安全技術規范》強制要求消防系統成本占比不低于5%,熱失控預警時間達到30分鐘,全生命周期認證體系涵蓋500余項安全測試。這些硬約束將大量依靠低價劣質材料生存的投機者淘汰出局。行業集中度提升印證了這一趨勢:2024年全球儲能鋰電池前十企業市占率為88%,2025年進一步提升至93%,且均為中國企業。在314Ah大電芯等高端產品領域,集中度更高,頭部效應更加明顯,這意味著市場正從完全競爭向寡頭競爭過渡。

    (3)工商業儲能崛起:2025年上半年多個超100MWh工商業儲能項目投運,更有多個超500MWh超大型工商業儲能項目等待落地,標志著工商業儲能百兆瓦時時代已來。商業模式日漸清晰是工商業儲能爆發的關鍵:與依賴政策的大型儲能不同,工商業儲能主要通過峰谷價差套利、容量費用管理和需求響應補貼等市場化方式獲取收益。以江蘇省為例,該省執行的兩部制電價政策,使得工商業儲能項目在合理運營下,IRR可達8-12%,投資回收期5-7年。

技術創新是推動儲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產業在電芯大型化、系統智能化、技術多元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為應對能源轉型挑戰提供了更多解決方案。隨著安全標準提升和市場機制完善,行業競爭正從價格維度向技術、服務、品牌等多維度拓展,這將持續優化產業生態,促進優勝劣汰。

三、產品創新與市場趨勢前瞻

2025年上半年,儲能行業的產品創新呈現多元化爆發態勢,從電芯到系統,從硬件到軟件,各環節都涌現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和解決方案。這些創新不僅解決了行業痛點,也勾勒出未來儲能技術的發展路徑和市場趨勢。在產品快速迭代的推動下,儲能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經濟性持續改善,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1)儲能電芯大型化:陽光電源推出的684Ah大電芯在能量密度和循環壽命上取得突破,單顆電芯能量突破2kWh,體積能量密度超過400Wh/L,循環壽命達12000次,可滿足20年長壽命運行需求。寧德時代發布的587Ah電芯采用第三代CTP技術,系統集成效率提升至35%,直流側系統成本降至0.63元/Wh,較上代產品下降18%。蜂巢能源的684Ah大電芯采用"熱復合飛疊工藝",將電芯內部溫度控制精度提升至±3℃,相較傳統方案降低78%熱失控風險,通過車規級制造標準使儲能系統壽命突破12,000次循環。海辰儲能推出的587Ah大電芯采用納米級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和新型石墨負極,實現-30℃低溫環境下85%的容量保持率,解決了寒地儲能應用難題。

    (2)液流電池系統:大連融科推出的新一代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單堆功率提升至250kW,能量效率達72%,系統成本降至1.8元/Wh,較2024年下降25%。北京普能開發的"功率-容量解耦"型液流電池系統,實現功率模塊和容量模塊的獨立擴展,系統設計靈活性大幅提高,特別適合長時儲能應用場景。上海電氣推出的鋅溴液流電池系統采用雙極板流道優化設計,能量密度提升至65Wh/kg,已應用于多個海島微電網項目。

    (3)工商業儲能產品:2025年上半年,多家企業推出針對工商業場景的模塊化儲能產品。陽光電源發布的PowerStack200kW/430kWh一體化儲能柜采用"All-in-One"設計,集成PCS、BMS、消防系統于一體,支持8臺并聯組成1.72MWh系統,安裝面積減少40%。華為數字能源推出業界首款"0占天"儲能系統,采用立體疊放設計,占地面積僅為傳統方案的30%,特別適合土地資源緊張的城市工商業應用。科華數據發布的iStoragE系列智慧能源管理系統,集成AI算法實現充放電策略動態優化,可提升儲能收益15-20%。

    (4)家庭儲能產品:蜂巢能源推出的厚度僅66mm的家用儲能系統,成為全球最薄解決方案,支持5-30kWh靈活配置,循環效率達95%。比亞迪發布的"魔方"家庭儲能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單個模塊5kWh,最多可擴展至8個模塊40kWh,支持光伏、電網、發電機多源輸入。華為推出的家庭綠電解決方案,通過光儲協同和智能調度,可使家庭能源自給率提升至54%。

    (5)光儲融合系統:極電光能獲得IEC認證的GW級鈣鈦礦組件,將大面積組件效率提升至17.44%(穩態),功率達490W,相較于2024年同類產品,轉換效率提高1.3個百分點,成本下降18%。其疊層技術突破26.8%的轉化效率,為晶硅-鈣鈦礦疊層商業化奠定基礎。在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領域,全面屏組件將受光面積擴大15%,弱光發電性能提升23%,推動分布式儲能與屋頂光伏系統集成率提高至79%。

    (6)長時儲能系統:2025年上半年新增投運的儲能項目中,4h及以上長時儲能新增裝機4.57GW/20.9GWh,容量占比38.34%;8h及以上長時儲能新增裝機341.14MW/3751.7MWh,容量占比6.87%。中能建集團在甘肅投運的全球首個"液態空氣+壓縮空氣"混合儲能示范項目,規模50MW/400MWh,系統效率提升至65%。中國能建在新疆哈密建設的熔鹽儲熱型光熱電站,儲熱時長達12小時,可實現24小時連續發電。

    (7)混合儲能系統:國能大柴旦100萬千瓦風光儲項目200MW/800MWh配套儲能電站整合了7種技術路線:集中式和高壓直掛式磷酸鐵鋰電池、鈉離子電池、半固態磷酸鋰電池、鈦酸鋰電池、全釩液流電池、超級電容、磁懸浮真空飛輪儲能。國家能源蓬萊發電有限公司101MW/205MWh儲能電站項目實現了磷酸鐵鋰電池、鈉離子電池、全釩液流電池、飛輪4種技術路線的融合。南網科技開發的"超級混合儲能系統"將鋰電池的能量密度與超級電容的功率密度優勢結合,響應時間小于50ms,已應用于多個電網調頻項目。

    (8)智能化運維系統:遠景能源推出的"方舟"能源管理系統,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儲能電站全生命周期管理,可提前24小時預測電池故障,減少非計劃停機70%。金風科技開發的"能管+"平臺整合了天氣預報、電力市場報價、負荷預測等功能,可自動生成最優充放電策略,提升儲能收益20-30%。寧德時代推出的"智能預警系統"基于海量運行數據訓練AI模型,可實現熱失控提前30分鐘預警,準確率達99.3%。

表:2025年上半年儲能行業代表性新產品與技術突破

產品類別代表企業產品亮點技術參數應用場景
大容量電芯陽光電源684Ah超大電芯循環壽命12000次,體積能量密度400Wh/L電網側儲能
液流電池系統大連融科全釩液流電池單堆功率250kW,系統成本1.8元/Wh長時儲能
工商業儲能柜華為數字能源"0占天"立體設計占地面積僅為傳統方案的30%城市工商業
家庭儲能系統蜂巢能源超薄設計厚度66mm,循環效率95%家用儲能
光儲融合系統極電光能鈣鈦礦組件轉換效率26.8%,成本下降18%分布式能源
混合儲能系統國能集團7技術路線融合規模200MW/800MWh風光配儲

    (9)工商業儲能爆發:2025年上半年中國工商業儲能新增裝機1.4GW/3.4GWh,同比增長66.10%(功率)/58.39%(容量)。分布式光伏配儲/光儲充/用戶側微電網儲能等新增裝機470MW/1170.7MWh,同比暴增770.21%(功率)/954.92%(容量)。江蘇省執行的兩部制電價政策,使得工商業儲能項目在合理運營下,IRR可達8-12%,投資回收期5-7年。歐洲市場尤為亮眼,預計將新增工商儲3.6GWh,同比增速超過60%,在補貼、動態電價等的推廣下,歐洲工商儲IRR有望達到15%以上,回收期可短至3-4年。

    (10)長時儲能商業化加速:2025年7月,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關于加快推動新型長時儲能技術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7年,4小時以上長時儲能裝機達到新型儲能總裝機的30%以上。全釩液流電池系統成本已降至1.8-2.2元/Wh,度電成本0.25-0.3元,接近商業化臨界點。壓縮空氣儲能技術進步顯著,系統效率提升至65%左右,單位投資成本下降至6-8元/W。熔鹽儲熱技術在光熱電站中的應用已趨成熟,儲熱時長可達12小時以上,度電成本降至0.4元以下。

    (11)光儲充一體化:展會數據顯示,光儲充一體化解決方案已覆蓋37%新建社區項目。家庭端"發電-儲電-用車"閉環使能源自給率提升至54%,工商業領域通過智能調度降低19%峰谷電價差成本。特別在運輸領域,模塊化儲能系統(如FlexPod)將集裝箱裝載容量提升至18MWh,物流成本下降13%,有效解決海外項目部署難題。截至2025年6月,我國已建成"發儲用一體化"示范項目47個,其中長三角區域儲能滲透率突破18%。

    (12)電力現貨市場:394號文要求2025年底實現電力現貨市場全覆蓋,全面開展連續結算運行。6月28日,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啟動連續結算試運行,交易范圍覆蓋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五省區,注冊主體數量超過22萬個。山東省通過拉大儲能充放電價差、拓寬儲能盈利渠道、降低獨立儲能運營成本等措施,顯著提升了儲能項目的經濟性。甘肅省發改委關于《甘肅省關于建立發電側容量電價機制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提出,煤電機組、電網側新型儲能容量電價標準暫按每年每千瓦330元執行,執行期限2年。

    (13)安全標準提升:2025年6月實施的《新型儲能安全技術規范》強制要求消防系統成本占比不低于5%,熱失控預警時間達到30分鐘,全生命周期認證體系涵蓋500余項安全測試。華東能源監管局發布的《電力與電化學儲能電站的本質安全提升工程工作方案》提出,嚴禁一年內發生安全生產事故的單位參與電化學儲能電站建設;2025年底前,對不符合國家儲能電池等相關產品及系統的強制性標準的、不符合消防系統建設要求的,責令立即停止運行;2026年1月起,新建電化學儲能電站必須經電池質量抽檢、消防系統等驗收合格后,方可投入運行。

儲能產品的創新浪潮正在重塑行業格局,大容量電芯、長時儲能技術、智能化系統成為競爭焦點。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和安全標準提升,儲能產品將更加注重全生命周期價值創造,從單純設備供應向系統解決方案轉變。未來,具備技術縱深與場景適配能力的企業將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推動行業從價格戰向價值戰轉型。

四、全球化布局與國際市場拓展

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企業的國際化步伐顯著加快,海外市場成為行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全球化戰略指引下,中國企業不僅實現了產品大規模出口,更在產能布局、技術輸出、標準制定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中國儲能"向"全球儲能"升級。這一時期的國際化拓展呈現出多元路徑和深度參與特征,為行業長期發展打開了新的空間。

    (1)海外訂單規模: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企業斬獲的海外訂單量已突破250GWh大關,較去年同期呈現跳躍式增長。其中,中國企業簽訂海外戰略合作/訂單/項目,總規模124.3GWh,占全部訂單量的近一半。從區域分布看,中東以35.5GWh的訂單規模居首,歐洲、東亞、澳洲緊隨其后,南美、北美、南亞等地區也均有斬獲。中東市場的爆發堪稱上半年最大黑馬,2.5GW/12.5GWh電池儲能系統項目,創下中國企業在沙特儲能市場的單筆訂單紀錄。比亞迪承建的沙特比沙2.6GWh電池儲能項目成為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企業海外最大單筆訂單。

    (2)海外市場政策環境: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25%對等關稅,雖經談判在2025年4月初宣布降至10%,但政策不確定性已嚴重沖擊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美國企業。2025年6月9日,美國儲能集成商龍頭Powin向新澤西州美國聯邦破產法院提交破產申請。Powin的衰落軌跡發人深省:作為最早一批布局儲能系統集成的企業,Powin曾憑借深度綁定中國電池供應商的策略快速崛起,然而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使其陷入無米之炊的困境。這一事件為中國儲能企業敲響了警鐘: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對產品認證、售后難度、全生命周期追責等要求極為嚴格。

    (3)國際化合作模式:國內企業通過強強聯合實現技術、產能與渠道的深度整合。出海方式也從單純產品出口,升級為產能合作、技術輸出等更高階形式。蜂巢能源發布的短刀電池儲能系統在2025年上半年已獲得2.1GWh海外訂單,覆蓋歐洲、中東非和亞太區域。陽光電源與歐洲能源巨頭合作開發"光儲充"一體化項目,提供從設備供應到運營管理的全鏈條服務。寧德時代與泰國國家石油公司(PTT)合資建立儲能電池工廠,規劃產能5GWh,輻射東南亞市場。海辰儲能與美國儲能系統集成商簽署10年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北美市場。

    (4)區域市場特點:歐洲市場對家庭儲能和工商業儲能需求旺盛,且對產品性能、安全標準要求嚴格。2025年5月,英國共認證近3400套小型儲能系統,較2024年同期增長112%,創下MCS有史以來的最高單月紀錄。中東市場以大型電網側項目為主,關注系統可靠性和極端環境適應性。非洲市場離網儲能需求增長迅速,對性價比敏感度高。東南亞市場正從單純的光伏配儲向綜合能源解決方案轉變。北美市場雖然潛力巨大,但貿易壁壘和認證要求構成較高進入門檻。

    (5)海外產能布局: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企業宣布在海外建立的生產基地達12個,規劃總產能超過60GWh。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州的儲能電池工廠投產,年產能達10GWh,主要供應歐洲市場。億緯鋰能在匈牙利德布勒森建設的20GWh儲能電池工廠,預計2026年投產。國軒高科在美國密歇根州投資的5GWh儲能電池工廠已開工建設。遠景能源在西班牙納瓦爾莫拉爾的儲能系統組裝廠投入運營,年產能5GWh。這些海外產能布局既規避了貿易壁壘,又提升了本地化服務能力,為中國企業贏得了更多市場機會。

    (6)技術標準輸出: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牽頭制定的《電化學儲能電站安全技術要求》國際標準已獲IEC立項。寧德時代主導的《固定式儲能電池系統安全標準》被多個中東國家采納。華為數字能源參與的《儲能系統并網性能測試方法》成為歐洲市場的重要參考。陽光電源牽頭編制的《光儲一體化系統設計規范》被東南亞多國采用。這些標準輸出提升了中國企業在全球儲能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7)國際市場競爭格局:2024年全球儲能鋰電池前十企業市占率為88%,2025年進一步提升至93%,且均為中國企業。在314Ah大電芯等高端產品領域,中國企業的集中度更高,幾乎壟斷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數據,2025年上半年全球儲能系統出貨增速超40%,預計達260GWh,帶動儲能鋰電池出貨增速將超50%,預計超500GWh。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主導地位,特別是在電芯制造和系統集成環節具有明顯優勢。

    (8)海外市場風險: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對產品認證、售后難度、全生命周期追責等要求極為嚴格。部分國家需要產品通過IEC、UL等標準認證后才可進入當地電力市場,且實行周期長達15甚至20年的產品全生命周期終生追責制,追溯風險成本極高。美國儲能集成商龍頭Powin的破產案例警示中國企業,出海并非遍地黃金,必須充分評估政策風險、認證門檻和本地化服務能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緊張、知識產權糾紛等也是中國企業海外拓展面臨的主要挑戰。

表:2025年上半年中國儲能企業主要海外訂單與布局

企業名稱海外訂單/項目規模區域市場合作模式
比亞迪沙特比沙儲能項目2.6GWh中東EPC總承包
蜂巢能源短刀電池儲能系統2.1GWh歐洲、中東非、亞太產品出口
寧德時代泰國合資工廠5GWh規劃產能東南亞產能合作
陽光電源歐洲光儲充項目1.2GWh歐洲全鏈條服務
海辰儲能北美戰略合作10年長期協議北美

2025 年上半年,儲能行業在政策洗牌與技術突破中完成階段性蛻變。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化與全球能源轉型加速,具備技術迭代能力、全球化布局深度和生態構建能力的企業將主導新一輪產業變革。未來兩年,行業將經歷 "產能出清 - 價值重構 - 生態形成" 三階段演進,真正具備長期競爭力的企業將在 2027 年前后脫穎而出

全國服務熱線